Day 30:ES10 醞釀中 —— 擁抱 JS の 未來
Last updated
Last updated
終於來到最後一天尾聲。
(Source: 白爛貓貼圖)
這篇文章的題目是擁抱 JavaScript 的未來,就讓我們在尾聲來看一下 JavaScript 的歷史和未來。
先簡單介紹一下 JavaScript 的背景。還記得 Day 1 文章看到的這位老兄嗎?
(Source: Thanks Brendan for giving us the Javascript : ProgrammerHumor - Reddit)
這位笑得你心裡發寒的,就是 JavaScript 的發明者 Brendan Eich。
1995 年 Brendan Eich 在 Netscape 公司的網羅下,為用戶端瀏覽器發明一個腳本語言,最初命名為 Mocha,後來改名 LiveScript,隨後為了搭上當時 Java 話題性的順風車,再度易名為 JavaScript。
(Wiki 上說 Brendan 只用 10 天就設計出原型,果真神人……)
這個商業上的命名考量也造成歷來許多人的誤解和疑惑:Java 和 JavaScript 有什麼關係?
(Source: Wiki - 網景、Wiki - 昇陽電腦)
雖然當年 Netscape 和發明 Java 的 Sun 公司之間有合作關係,使 JavaScript 在語法上受到 Java 影響和啟發。
但基本上 Java 和 JavaScript 的關係就像太陽和太陽餅——沒有關係。
1996 年 11 月,Netscape 公司決定將 JavaScript 提交給標準化組織 ECMA,希望這種語言能夠成為國際標準。
ECMA 是一家國際性會員制度的資訊和電信標準組織。1994年之前名為歐洲電腦製造商協會 (European Computer Manufacturers Association)。1994年之後,因為電腦的國際化,改名 Ecma 國際 (Ecma International)。
1997 年 6 月,ECMA 發布 ECMA-262 標準第一版,以 JavaScript 語言為基礎,制定了瀏覽器腳本語言的標準,並將這種語言稱為 ECMAScript,這就是 ES 初代目—— ECMAScript 1.0。
而 JavaScript 就是 ECMAScript 最著名的實現 (Implementation)。
所以嚴格來說,ECMAScript 指的是一種標準規格 (Standard),JavaScript 是這個標準的實現 (Implementation)。除了 JavaScript,ActionScript 和 JScript 也都是 ECMAScript 標準的實現語言。
不過由於 JavaScript 的強勢發展,現在我們在溝通時,幾乎可以把 ECMAScript 和 JavaScript 劃上等號。
ECMAScript 自 1997 年正式被發布為標準後,也持續有新版本制定。
以下是到今年為止的 JavaScript 版本歷史,參考就好:
版本
正式名稱
發布年份
備註
1
ECMAScript 1
1997
第一版
2
ECMAScript 2
1998
3
ECMAScript 3
1999
4
ECMAScript 4
---
從未發布
5
ECMAScript 5
2009
5.1
ECMAScript 5.1
2011
6
ECMAScript 2015
2015
7
ECMAScript 2016
2016
8
ECMAScript 2017
2017
9
ECMAScript 2018
2018
從 ES6 開始正式名稱改用年份表示,因此會看到「ES6」或「ES2015」這兩種說法。
可以注意到,從 2015 年開始突然很勤勞,每一年都有一個新版本發布。
ECMA 中負責制定 ECMAScript 標準的是第 39 號技術專家委員會 (Technical Committee 39),簡稱 TC39。
任何人都可以向 TC39 標準委員會提案,要求增修語法。
ECMAScript 目前所有提案可以在 TC39 的官方 GitHub 查看。
一個新的語法從提案到變成正式標準,需要經歷五個階段,每個階段都需要由 TC39 委員會批准:
Stage 0: Strawman (展示階段)
Stage 1: Proposal (提案階段)
Stage 2: Draft (草案階段)
Stage 3: Candidate (候選階段)
Stage 4: Finished (定案階段)
一個提案只要能進入 Stage 2,幾乎就代表會被包含進未來的正式標準裡。所以有些工具會提供定案階段前的語法測試,例如Babel 的線上 REPL。
TC39 委員會想讓標準的升級成為常規流程,決定在每年的 6 月份正式發布一次,作為當年度的正式版本。接下來的時間就在這個版本的基礎上做增修,直到下一年的 6 月,草案自然變成新一年的版本,所以可以預期明年的 6 月就會有 ES10 誕生。
每年都有一個新版本發布是一個很快的速度,各家瀏覽器的實作支援要趕上自然會有落差,所以 Babel 這樣的轉譯工具更顯重要。這樣的發布速度也反映了 JavaScript 是何等活躍。
究竟 ES10 又會有什麼新特性,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!
這樣有意義的技術鐵人賽相信未來幾年都還會舉辦,很想勸世未來的勇者:一定要提早準備,不要像筆者自作孽。
標題帶點日文風味,是因為過去 30 天的感覺就像每天被追稿的連載漫畫家。
這次參賽的決定頗為倉促,別說什麼庫存,開賽死線的前 3 天才決定報名、開始規劃主題大綱。報名時我心裡還想:哼,連續 30 天發文、每篇最低門檻才 300 字有什麼難,難道每天連一、兩個小時都撥不出來?
果然事情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。
技術文章和小說散文在寫作性質上有別,技術性質的內容本來就比較不易閱讀,需要花更多心力在文句修飾、編排潤飾,避免閱讀起來過於生硬乏味。
偏偏我又是屬於慢產型的寫作者,從發想、構思、將意念轉成草稿文字、編排文章脈絡、組織成條理性的敘述、想梗、潤飾、校稿,一篇文章花個五、六小時以上幾乎是基本盤,還不含技術研究的時間。
一天撥出一兩小時不難,每天撥出一兩小時就很具挑戰,何況還不是只要一兩小時。
生活也不會只有鐵人賽這一件事要忙,永遠無法知道何時會冒出事件需要處理,但一天只有 24 小時是肯定的。
在追稿狀態下要持續維持文章品質極難,回想過去 30 天的生活,扣掉一些必須處理的事件穿插,剩下的回憶幾乎是工作、吃飯、寫稿、熬夜、睡覺、工作、吃飯、寫稿、熬夜、睡覺,中間一度覺得自己快棄賽。
來到第 30 天,真的有種恍如隔世的感覺。
由於參賽倉促,沒時間學新東西,只好把不久前在學的 JavaScript 拿出來獻寶,看能不能炒出什麼好菜。
思考主題大綱時,本來考慮走新手教學路線,也就是規劃一份 30 天由淺入深的 JavaScript 入門教材,對象是從沒學過程式的人。
但後來覺得這件事在今年已經以現場程式教學的形式做過,雖然口頭教學和靜態教材是不同的挑戰,但在鐵人賽重複自己實在不太理想。沒辦法學新東西來參賽,還是希望在參賽過程能對自己有點收穫。
最後主題定位在針對 JavaScript 裡一些我認為比較混亂、抽象需要整理的觀念,或是比較新的用法,強化自己對 JavaScript 的掌握,所以 Day 1 文章還提到這 30 天的主題預計會包含 ES6、ES7、ES8 的新特性。
But,就是這個 But。
有些概念在腦袋裡以為自己懂了是一回事,化成具體的口頭表達或文字描述確認自己真的懂了是另一回事,能講到別人也懂又是另一回事。
為了將概念轉換為文字,需要更具體地去回顧細節,才發現自己可能還有某個觀念沒有釐清,本來以為很簡單的一個小觀念,越挖越深,細節竟然無窮無盡。
例如 Day 10 介紹了 Hoisting 觀念,本以為是一個相對簡單的小觀念,經邦友指正分享,才知道背後原理深不見底,精通二字談何容易。
不同觀念間又有先後關係,順序不對,閱讀節奏也會不順。
於是在 30 天的過程中,原先規劃的主題大綱不斷調整順序,一些本來沒在計畫內的主題也跳出來插隊。
這讓我想起作家倪匡在「我看金庸小說」一書裡,對「天龍八部」前言與小說後續發展不一的評語:
「寫作前的計畫、意願是一回事,寫出來的小說是怎麼樣的,又是另一回事。」 「計畫在創作的過程中,往往無法實踐,會中途突然改變,會有新的意念突然產生,會無法控制自己。」
沒想到這個系列最後只有帶到 ES6 少數特性,原本預計會提到的 ES6 解構賦值、Promises、Classes、Module,甚至 ES8 的 async/await,通通都沒有~
還好,就像 Day 1 文章提到,近年 JavaScript 果然是個大明星。放眼望去今年的鐵人賽參賽主題,以 JavaScript 為題的應該可以湊個三五桌麻將,別說 ES5、ES6,甚至不乏 ES8、ES9。
既然如此,新版本的語法介紹也不差我一個湊熱鬧。與其把一堆觀念以沾醬油的方式介紹過一輪,不如好好做個深度整理。不求主題涵蓋範圍包山包海,但求釐清一些微妙的概念。
就成果來說筆者自己還算欣慰,在維持不令自己汗顏的文章品質前提,不敢說多有深度,至少不是走馬看花淺淺帶過,多少釐清了一些抽象觀念,甚至糾正了自己原先理解錯誤的觀念。
最後,感謝訂閱這個系列的邦友、以及正看著這篇文章的您,筆者能撐過血尿的 30 天,你們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鼓勵。
就讓我用 Day 7 的一段範例程式碼來為這個系列劃下句點:
(Source: Wiki - Ecma國際)
(Source: Babel REPL)
(Source: 網路圖片)
(Source: 網路圖片)
(Source: 網路圖片)
(Source: Youtube)
(Source: Youtube)